微信二维码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已有账号,使用账号密码登录账号密码登录
新用户请使用 微信登录 创建账号
请绑定手机
营期通讯(一)
2016年绿色营婺源寒假观鸟工作坊进展第一期报道新鲜出炉啦~
1月25日,绿色营婺源寒假观鸟工作坊迎来了首日的正式活动。上午8点30分,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开营仪式。婺源县政协副主席,婺源县林业局副局长汪桂福先生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婺源的自然资源以及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情况。
林业局副局长汪桂福为我们介绍婺源情况
随后来自江西省科学院的林剑声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观鸟的一些知识。在对婺源以及观鸟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们开始向目的地出发。
林剑声老师在讲解观鸟知识
婺源近几年来,一直有稳定的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种群。我们来到这里主要就是来观察这些千里迢迢来到婺源度过漫漫寒冬的这些水中精灵们。大家刚一下车,一只可爱大胆的北红尾鸲飞落在一旁的树枝上,好奇地望着我们。
大家好,我就是那只萌萌哒的北红尾鸲啦,我们一大家子都有红色的下身和红尾巴和翅膀上的大块白色翼斑。我们家族可爱的妹子们不像我,有一头“白发”,并且平时不爱打扮,只穿着褐色的“外衣”,毕竟现在的世道坏人多呀,当然啦,我们汉子们才不怕呢。要记住我们哦,我们以后会经常见面哒。
下车后,我们沿着村庄边上的小道在河道边向前行进。道路两旁是茂密的高大草本。
走着走着,我们听到密草间传来悦耳的歌声。
棕颈钩嘴鹛,具栗色的项圈,白色的长眉纹,眼先黑色,喉白,胸具纵纹
又走了一小会儿,我们来到了河边,较远的地方有一小群雁鸭类的水鸟。林老师很快就告诉我们那就是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的一个居群,雌雄二型
雄性头部绿黑色,雌性棕色,体侧具特征性鳞状纹
这些秋沙鸭穿过一千多万年的历史迷雾,飞越千山万水,在这一片小水域中找到一个安生之所,其中所经历的苦难应该并不差于一场西游。林老师告诉我们这9只的种群来这里已经好多年了,看来婺源这一片水土为这些由于人类行为而日益减少的鸟儿,给予了一些继续存在的希望。
斑嘴鸭
这片水域里不单单只有中华秋沙鸭,也为其他一些迁徙而来的鸟儿提供了住所和食物,图为斑嘴鸭
返程的路上,八爷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沿路的乡土植物,例如繁缕、苦竹、簇生卷耳、雀舌草等等。当然我们还见到了一些其他的鸟儿,如领雀嘴鹎、棕背伯劳等。
雀舌草,石竹科,繁缕属
领雀嘴鹎,喉白,嘴基周围近白,脸颊具白色细纹,尾绿而尾端黑
经过中午的短暂休息之后,我们来到金盆村附近的林子里,我们在一片板栗林中呆了很长时间。这片板栗林上满是槲寄生。
半寄生植物槲寄生,虽然它具有叶绿素,可以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然而它需要从寄主植物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作为需要寄生过程的植物,当然需要一定的方式来打入敌人的内部。我们这次观察到的橙腹叶鹎就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
橙腹叶鹎,体型略大(20厘米)而色彩鲜艳的叶鹎,常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橙腹叶鹎在这片林子中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为槲寄生的种子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帮助:在取食了槲寄生的果子之后,不能被消化的种子(如上图)一样被排出体外。具有黏性的种子黏到了板栗树枝干上,便开始了又一轮新的入侵过程。
以下就是吸引了大家目光的啄木鸟啦:
大斑啄木鸟,两翼各有一大块白班非常显眼
星头啄木鸟,下体无红色,头顶灰色,雄鸟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
灰头绿啄木鸟,下体全灰,颊及喉亦灰
晚上,结束了愉悦的观鸟活动后,北京、天津、上海小组分享了2016年年度计划,随后三个小组和其他小组的成员通过世界咖啡馆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大家进行了总结,伙伴们集中的问题都在于询问地方营期的举办方式、定观的方式和三个小组的特色活动上。经过这样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上海小组的探讨
营期通讯(二)
婺源寒假观鸟工作坊的通讯消息又来啦!
阴雨将至,却不减我们的热情,我们的自然之旅还将继续~
1月26日一早我们来到了鸳鸯湖观鸟,青山苍翠,绿水涟漪。举目远眺,看似宁静的水面闪耀着光芒,迫不及待拿起望远镜,发现在不远处玩耍的潜水达鸟小鸊鷉。
小鸊鷉,一种分布于中国大部分水域的小型水鸟,平时安静地浮在水面上,短短的尾巴,短短的腿,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可是,当你稍一不注意,就有可能会失去了它的踪迹。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会见到另一个地方倏地冒出一个小“葫芦”,优哉游哉地咬着零嘴,调整一下位置以后,便一口吞下这得来不易的食物。它不只是擅长潜水,当受到惊扰时,它会展现出水上漂的绝技:跃出水,张开翅膀,两脚交替快速地踏水前行,在它身后水面留下一圈圈的水波。然后急促地扇动翅膀,贴着水面飞行,离开一段距离以后,才会停下。这样一种充满高手风范的鸟儿,在户外遇见,何不停下脚步,细细观察呢。
舟行景移,大家争立船头,期待能更近距离欣赏美丽的鸳鸯。鸳鸯们也是颇给面子,或聚在沙洲,或一群群从天空飞过。
鸳鸯,雄性外表极为艳丽,具有可直立的独特的棕黄色炫耀性帆状饰羽;雌性却不甚艳丽,具有一身深灰色的体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鸳鸯一般用于比喻夫妻,视作美好爱情的象征。
如果你用心观察,便会发现这种看法是对这种鸟儿的一种极大的误会。在繁殖季之前,鸳鸯们一般成群生活,到了繁殖季,鸳鸯们会逐渐分开,寻找配偶,成对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好,这只是一夫一妻制鸟中相当普遍的看护伴侣行为,即因为对方有出轨倾向而不得不严加监视。到了交尾期,等到交尾期结束后雄鸟就扬长而去,接下来的营巢、孵卵、养育子女全由雌鸟独自承担。在人类一厢情愿的幻想之外,自然界有着它自己的法则。
随着向着洲渚前进,孤傲立在木桩上的“侠客鸬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天空中不时掠过成群飞鸟,朝向不安的远方。
普通鸬鹚,主要通过潜水捕食。潜水不深,一般不超过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鱼类达40秒钟,捕到鱼后上到水面吞食。有时亦长时间的站立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静静的窥视,发现猎物后再潜入水中追捕。
鸬鹚群飞行姿态与雁类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飞行。
飞行队列十分散乱的绿头鸭群
上岸,鸳鸯湖的岛上丰富的植被引起了我们的阵阵惊叹,在八爷的介绍下我们观察了栀子、钩藤、赤楠等,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茜草科,钩藤,具有营养侧枝变态成的钩刺
然而在美丽之下,隐隐显现出无奈的残酷。一大块被铁丝网所包围的湿地,落寞的鸳鸯和绿头鸭、绿翅鸭,沉默地望着笼外的“猿形生物们”。只是为了鸳鸯湖的一个名头,却囚禁他们的自由,人类在利益面前,并不理会其他生命和我们一样,会哭、会笑,他们有自由的权力,他们应当飞翔在天际。
铁制牢笼下,无精打采的鸟儿们
失了神的鸳鸯
落寞的绿头鸭
午饭毕,驱车李坑,遇见了江南水乡的旖旎。一条清澈小溪贯穿古村,村民在溪边洗衣洗菜,两岸白墙绿瓦马头墙,典型的徽派建筑体现着水乡人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热爱。
“马头墙”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徽州旧时建筑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古城小巷,嬉闹的儿童,曾入过多少人的梦
小谷地潮湿的气候更是让古屋的外墙上充满生命力,葫芦藓和各种蕨类植物在冰封的隆冬也不畏惧,郁郁葱葱。
葫芦藓科的一种苔藓,具有葫芦形的孢蒴
乌蕨,孢子囊群边缘着生,每裂片上一枚或二枚,顶生1-2条细脉上。
回到住所时,白鹡鸰、北红尾鸲在门前的水稻田正欢,棕背伯劳站在电线上,对四周的小鸟虎视眈眈。
白鹡鸰,飞行时一上一下地呈波浪式地飞行,行走时尾巴会不断上下摆动,它的叫声就像它自己的名字那样“jilin-jilin-”。
棕背伯劳的个子不大,却特别凶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有时会把捕到的猎物插在树枝或者尖刺上,以帮助撕扯。
夜晚我们分四个小组夜观,探访夜间的大自然,冬季似乎一切都已陷入沉睡,但其实不然, 田间地头溪傍处处透着隐秘的生灵。一些昆虫、泥鳅、小鱼、小虾在清澈的溪流中畅游。
某种沼虾
冬季冰冷水中,鱼类并不多,几乎都是图中的这种小鱼。
一种水生甲虫,龙虱科,能够利用鞘翅与腹部之间的空间制造一个空气膜, 用于在水中呼吸。以其他水生动物为食。
划蝽科的水生昆虫,后足特化为游泳足,有点像平时看到渔夫划船用的桨。昆虫在适应水生环境的过程中,许多亲缘关系并不近的昆虫都演化出了相似的有利于游泳的足。如本图中划蝽科的昆虫与上图中龙虱科的昆虫。
夜观结束后伙伴们进行了各自的自然观察经验和方法的分享。自然观察是一项耐心和技巧并重的了解自然的途径,需要我们一步步的积累和归纳。
天津小组的麒麟在分享他对长耳鸮的观察经验
营期通讯(三)
婺源寒假观鸟工作坊的通讯消息又来啦!
1月27日,天气预报中的阴雨如期而至,幸运的是,这降雨的第一日,雨云似乎有些慢热,给了我们一个上午的时间,去看看一种神奇的生灵。
今天我们从李坑驱车前往另一个典型的徽派古生态民俗文化村落;除此之外,这个村落与一种鸟儿的紧密联系也使这个村子吸引了不少目光。
到村子的时候尚早,那神秘的鸟儿尚未出巢。我们先沿着碧绿的河流行进,探访这个村落的特别之处。未行多久,不远处的吵闹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抬头望去,只看见几只大鸟,头戴黑色镶银的“礼帽”,身披深蓝色、有着华丽下摆的“礼服”,抹着大红“口红”的嘴喧闹地谈论着下面的这群外来者,似乎在嘲笑着这群外来者的着装品味。这便是红嘴蓝鹊,披着美丽外衣的霸道鸟类。
红嘴蓝鹊,即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它是一种杂食性的鸟类,属于鸦科,喜鹊和乌鸦都是它的近亲,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及昆虫为食。然而性情凶悍的它,还会攻击其他小鸟的巢穴,捕食其幼鸟和卵。甚至有其捕食蛇类的记录。这么强的战斗力,自然也不会把天空之王——鹰类放在眼里。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称王称霸,可遇上了另一个霸王——人类,也只能退避三舍。红嘴蓝鹊由于其艳丽的外表,成为一些养鸟人的目标。笔者第一次见到红嘴蓝鹊,便是在一个鸟市里:一只磨秃了尾羽的红嘴蓝鹊,失了本来的神气。笼养鸟类,只是在制造一个人为的玩偶,它们不再是在野外时那活泼的模样。它们始终是孤独的,始终怀着一个支离破碎的梦——拥抱蓝天。若想欣赏鸟儿,请回到自然里去,回到我们原本的家。
上午十一点左右,我们终于在河边的古樟树顶部看到了那神奇的鸟儿——白腿小隼。
三只紧紧依偎在一起的白腿小隼,不同于那些孤傲的鹰类,白腿小隼常常几只一起在喜欢的栖木上卿卿我我。
我们按捺着心头的激动,屏气凝神地在树下用望远镜观察他们,避免惊扰它们。别看它长得呆萌呆萌的,观察其利爪与弯钩喙便可知这可是骁勇善战的猛禽。
白腿小隼,是世界上最小的猛禽之一,通常营巢于啄木鸟废弃的洞中。主要以昆虫、小鸟和鼠类等为食,常停栖在高大树木上或成圈地在空中飞翔寻觅食物,如果是昆虫,发现后就即刻捕食,如果是小鸟、蛙等较大的食物,则带到栖息地后再吃。相比于昨天所见的鸳鸯,它们才应该是恩爱夫妻的象征。“它们是一夫一妻制的忠实拥趸,在长达15—25年的时间里,它们会一起狩猎、保护自己的栖木、抵御更强大的猎食者、共同哺育雏鸟。”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还常常见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两只小隼常常外出,之后会叼着一片落叶回来。停在栖木上之后,不停地用嘴摆弄着那片可怜的叶子。有时另一只小隼,会去咬那两只小隼的叶子。这是小隼的捕食练习课。小隼妈妈会用落叶为道具,教导小娃娃们学习如何捕捉猎物。
白腿小隼拥有黑白相间的毛色和胖嘟嘟的脸蛋,让人不禁想起另一种憨态可掬的动物——熊猫。所以有些人也愿意把它称作熊猫鸟。
这个小村之所以受到白腿小隼如此的欢迎,离不开这里丰富的老樟树群和养育了无数生命的河流,当然,更重要的是,村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造就了这个神奇的地方。
充满岁月痕迹的老樟树,为不少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居所。
宽大的树冠为小型鸟类提供了躲避天敌和获取食物的场所,如图中的黄腹山雀,成群生活在老樟树的庇佑下。它们可是一种对爱情十分忠贞的鸟类哟。
老樟树的树洞不但为白腿小隼等居于树洞中的鸟类提供了居所,同时也是一些小型哺乳动物的家。我们住的地方附近的一棵老樟树的一个树洞里,栖居着一窝隐纹花松鼠,四处无人时从树上下来找找吃的,怡然自得。
历尽沧桑的老樟树,外层的树皮和部分木栓层已经腐烂,变得柔软,变成了一种温柔的富有养分的土壤,支持者许多附生的植物,像图中众多的苔藓与瓦韦那样,老树让它们得以更近的拥抱太阳。当然,高大的老树还为如图中络石这样的藤本植物,提供牢固的支撑。
江南星蕨,树上另外一种更加大的附生蕨类,当然,人家也是可以长在山坡上的。
除了拥有众多的老樟树,为动物在这里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清澈的河流也为动物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河流养育了许多水生动物,同时也为鸟儿提供了食量:这里夏季有众多的蜻蜓,为白腿小隼育幼提供了丰富的蛋白。图中的白冠燕尾也从这条小河中获得了生存的食粮。
白冠燕尾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主要以水生昆虫为食。它们会用修长的喙翻开石头,寻找石头下的美味。燕尾属的鸟儿是山区溪流边的精灵,身穿优雅的黑白燕尾服,长长的V型燕尾后摆不知道会吸引多少崇拜者的目光。
我们还沉浸在观鸟的乐趣之中,难以回到现实。可惜,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声打破了小村的宁静,我们最后还是需要回归社会。
因为下雨,下午我们分组进行了关于自然观察方法的讨论,大家踊跃地出言献策,协作互补,总结出了做自然观察的通用方法,最终总结出了一本自然观察指导手册——《导师之路1.0》。希望这本手册经过后期的完善后能给广大欲自然观察而不得其法的人们指出一条清晰的路。
本文属绿色营婺源观鸟工作坊原创,转载请标注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