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已有账号,使用账号密码登录账号密码登录
新用户请使用 微信登录 创建账号
请绑定手机
2022第二十七届绿色营
天宝岩自然讲解员训练营
DAY4 7月28日
01新的一天,新的晨训
“它是植物吗?”“不是,它在我们昨晚夜观时有见过…….”七点半的晨训在飞蓬、狗尾草和豆芽带领的“天宝岩里有什么”小游戏中开始,大家通过游戏对前三天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晨训结束后,在宣传委员星里和兔兔白的带领下,营员们集体学习营歌《背包客》。
02八爷晨观小故事
李振基(八爷)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绿色营理事长
“昨天带营员们户外观察植物时,有看到鸭跖草黄色的异型雄蕊,于是今天的晨观我决定再去看看鸭跖草的传粉过程。在去找鸭跖草的途中还遇到了一只虎甲在漫步。想看食蚜蝇采花粉不容易,不过幸运的是,食蚜蝇正好就趴在鸭跖草上。它飞过来,又很快飞走了,我在原地等了一会儿,直到它重新飞到花上,拍下了照片。我的动作带动了花周边的蜘蛛网,晃动的蛛网让食蚜蝇感到危机四伏,好像很焦虑地摆动着。”
每一次耐心的观察都是与自然亲密的对话,我们要努力尝试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深化自己对自然的兴趣。正如八爷送给营员们的留言:“草木不言,妙在其中”。
03环境解说
雍怡
独立环境教育学者
WWF环境教育项目高级顾问
早上的线上课程是雍怡老师的《环境解说:为大自然做同声翻译——解说系统规划基础理论和实务》,这门课全面地阐述了解说系统的精华理论和国内外各种设计案例,一方面让我们对环境解说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大大开拓了眼界;另一方面雍怡老师用自己的讲课方式亲自为我们打了一个优秀讲解员的样板——讲解员应先和受众建立有效情感联结,然后才能有效输出,影响受众。
题中的“同声翻译”这个词形象地诠释了环境解说的内涵和意义,正如人类社会中的同声翻译架起了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环境解说搭建的则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自然讲解员是这座桥梁畅通的纽带,是大自然的翻译家。雍怡老师提到,环境解说一方面应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另一方面,应以受众听得懂的方式呈现。通过环境解说,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情感联结,使人尊重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反哺自然。
雍怡老师多次强调体验在环境解说中的重要性,再多文字渲染和数字堆砌都比不过实际的感受。当大家手拉手环抱一棵巨杉,真实地触碰它粗糙的树皮时,人与自然的联结便开始建立:巨杉的胸径之大深刻地印入脑海,在壮阔的自然面前人类如此渺小,敬畏之心悄然而生。
雍怡老师还提到了一个关于植物染的小故事。她讲到一般自然教育活动中做植物染,最后都会用试剂固定颜色,但在一次令她印象深刻的植物染活动中,指导染色的老师却特意说明不要固色,因为在古代并没有很好的固色技术,取自自然的色彩就让其自然地褪去。这也符合生命的自然规律,从自然中来,最终都要再还回去。古朴的做法,重新唤醒了很多人脑海中模糊的记忆:在并不遥远的过去,每一抹色彩都是来之不易的自然馈赠。
04每看苔藓色,如向簿书闲
叶文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
下午的课程是叶文老师的苔藓主题课《每看苔藓色,如向簿书闲》。叶老师详细地介绍了苔、藓、角苔这三种不同植物及其辨认方法,引导我们进入苔藓神奇世界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位沉浸于苔藓研究的可爱的研究者,她趴在地上沉迷研究的形象,简直太迷人了!
叶老师带我们到营员们的秘密花园里去寻找课堂上提到的这些植物,大家纷纷蹲下来,趴下去,“观其色、辨其形、闻其味”,一幅幅微观世界画卷在大家眼前展开。
营员绿风说:
“以前在我眼里只是一片绿色的苔藓,这次在叶文老师的带领观察下,竟也伟岸得像一片森林。当我用手抚摸苔藓的时候,大自然的灵气仿佛通过这一次亲密接触输送到了我的体内。”
05两爬类自然观察
黄黎晗(蜂鸟)
厦门大学森林生态系统与
物种多样性课题组助理
晚上的课程是蜂鸟老师的《两爬类自然观察》。
你知道蛙在吃东西时会“挤眉弄眼”吗?你知道三港雨蛙穿着”豹纹裤衩“吗?你知道农药和水泥公路都会对青蛙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吗?在蜂鸟老师的课堂上,两栖动物的“衣、食、住、行、育”在一个个真实的例子中被生动地阐释出来。
营员感悟 今天营员们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日签卡片 今日的天宝岩神奇物种是......
DAY4 7月28日 每日自然观察集锦
我们看到蓝喉蜂虎啦!
蓝喉蜂虎 © 乌鸦
蜉蝣 © 乌鸦
盲蛛 © 星里
某种粉蝶 © 星里
某种卷柏 © 星里
来看看苔藓的世界吧
合叶苔属 © 叶文老师
孔雀藓属 © 叶文老师
卷柏藓属 © 叶文老师
地钱属 © 叶文老师
以下是营员们拍的美照,大家可以认一认哦
© 大黑背鸥
© 苔米
© 苔米
© 花七
当晚霞遇上山间云雾......
© 白芷
DAY 5 7月29日
1、晨训:环保
用捡垃圾践行无痕山林理念
今天的晨训主题是绿色和环保。天宝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溪流潺潺不息,蝉鸣和蛙叫不止,苔藓布满石上,处处充满着生机。但如此山清水秀的生命之源却于密林处、溪石旁,出现了被遗弃且无法降解的塑料瓶、塑料袋和零食垃圾,混在其中总是格外碍眼。营员们组织晨训捡拾,既锻炼了身体,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无痕山林理念,还自然以本来的洁净。
2、学习
大开眼界的鸟类观察课
李享(无足之鸟)
绿色营项目主管
早上是无足之鸟老师的《鸟类主题分享》,他从观鸟原则开始讲起,再到观鸟活动发展史、鸟类辨识、观鸟工具和鸟类图鉴介绍、鸟类学等,为我们呈现了鸟类知识浩瀚的海洋,除了兴趣之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
不伤害、不干扰,把干扰尽量减少是观鸟中非常重要的原则。鸟类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朋友,在史前,人类已经有了鸟类壁画;山海经记载了多种虚虚实实的奇异鸟类;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鸟类记录;商朝更是将家燕作为自己的图腾加以供奉。人类的衣、食、住、行乃至精神信仰,处处有鸟类的身影。课程最后,无足之鸟老师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珍稀鸟类。
课间的小插曲——课程讲到一半时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打断了无足之鸟老师的讲课。原来是恰逢一年两次的当地庙会,老师暂停了课程,让营员们出教室近距离观看游行的队伍。村民用轿子抬着神像,吹奏着各色乐器,一路迎着鞭炮声走到山谷入口处,再沿溪折返回村庄。中午有几位老师和营员受村民之邀参加庙会宴席,体验了一把当地的民俗风情。
闽南庙会
闽南麻糍
3、学习
昆虫小课堂开课啦!
肖雨淳(天堂鸟)
厦门大学森林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课题组助理
天堂鸟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讲课方式,让我们沉浸在奇妙的昆虫世界之中。古老的节肢动物从海洋登上陆地,随着植物群落的更迭、气候的剧烈变化,演化成今天一百万余种昆虫。古老的昆虫在不同环境中,获得了功能多样的翅膀,用来飞行、保持平衡、保护身体、摩擦发声……自然的智慧在小小的昆虫身上尽数展现,让我们不禁为之着迷。
4、学习
充满视觉享受的自然笔记课
刘琦(花七)
绿色营副总干事
接下来是花七老师的《自然笔记》课。自然笔记包含时间、地点、记录人、天气、观察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等要素。记录自然笔记时可以自由选择用“日记式”、“持续式”、“物种比较”、“地图式”、“场景式”等五种形式进行创造。
花七老师告诉我们一定不要害怕动手画,自然笔记并不一定要画得很好,它通过写或画记录感受,帮助我们延续当时的灵感。后期再通过纸和笔重新表达出来,这其实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推荐书籍《笔记大自然》《我的自然笔记》。
5、学习
如何保存好属于自己的自然收集物?
黄芷涵(白芷)
绿色营自然导师
晚饭后是白芷老师对于收集自然物并对其进行处理的课程。我们收集山野路上的自然落物——轻柔的鸟羽、风干的松果或奇异的石头等等,经过妥善处理后,可以收藏或者赠送朋友。
白芷老师教我们,自然落物捡拾后怎么处理和保存,包括清洗、擦拭、分类整理。对于植物的处理,可使用压花板或者微波炉、鲜花干燥剂进行干燥,也可消毒后放入植物浸泡液。干燥后的植物可做成植物滴胶、相框摆件。
捡拾的羽毛
课程中还展示了DIY好奇柜,让我们看到了自然掉落物的收藏可以很规整,捡到的东西都可以放进自封袋里封存起来。收纳柜和文件夹都可以收纳。
6、体验
创作自己的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课程结束后,我们到各自的秘密花园里自然观察,并绘制自然笔记。
泽漆在秘密花园做自然笔记© 小鸮
自然笔记 by星里
自然笔记 by青花鱼
7、体验
走,出发去夜观!
用紫光灯照射苔藓
晚上,大家按秘密花园的序号分好队伍,跟着队内的指导老师走进栈道。夜晚的天宝岩,静谧的同时伴随着阵阵虫鸣蛙声,仔细看四周,还有萤火虫发出点点亮光。营员们手持紫光灯和手电筒,搜索着每一个角落,期待下一片树叶上就会有美丽的甲虫或螽斯。路途中下起了雨,尽管道路湿滑,视野被遮挡,但黄岗臭蛙、福建竹叶青等喜爱潮湿的动物纷纷露面,给大家许多惊喜。
注意:观察蛇类要保持距离。
营员感悟 今天营员们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日签卡片 今日的天宝岩神奇物种是......
DAY5 7月29日 每日自然观察集锦
© 花七
正在进食的虻 © 白芷
被铁线虫寄生的螳螂 © 花七
三宝鸟 © 无足之鸟
红嘴蓝鹊 © 无足之鸟
黄腹山鹪莺 © 无足之鸟
灰背燕尾 © 花七
清晨的一年蓬 © 白芷
一起看看今天天宝岩的天空.......
清晨
© 白芷
图片丨营员、老师
文案丨狗尾草、江茶;星里、小脑鼠;梅朵
排版丨罗盘花、熊猫、白芷
审核丨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