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利枢纽将对长江江豚产生重大影响 |公众参与最后一天
2022-05-20 15:52:10

作者:阿



摘  要




本文基于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上下两册(以下简称“报告书”)的充分研读,从该区域灭绝风险最高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的视角出发,发现该报告书中对于江豚的基础研究方法科学、工作扎实、资料丰富,但研究部分与评价总结部分脱节,报告书的最终编制者有意隐藏了基础研究者对于江豚保护急迫性的呼吁,而对于工程将会给江豚带来的重大负面影响认识严重不足或刻意淡化。

在零方案的状态下,极度濒危的江豚因为受益于“十年禁渔”等政策,种群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得到逐步恢复,而该工程的建设却会给刚刚看到希望的江豚保护工作带来毁灭性打击,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等一系列重大影响将加速江豚灭绝。而该工程也绝对算不上是一个生态修复工程和“小建设”,放弃工程建设寻找替代方案才符合我们现阶段的法律与政策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本文逻辑结构的论据皆来自于报告书。


1. 两个谎言


1.1 工程目的与实际影响


该工程的宣传和设计方案从最初的以防洪、发电、航运等为目的,不断调整到现在的号称以修复生态环境为目的,所以之前也有学者称之为“毫无科学原则”“不改其上重大工程的初心”


但是自从2008年江西省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之后,“生态环境保护”便作为工程目标出现在每个阶段的设计方案中,并且一直排在比航运等经济效益更重要的位置,在官方的诸多宣传中也将该工程描绘为一个生态工程,目的是解决缺水带来的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似乎真的要实现“大保护”。


但是通过环评报告书我们可以发现,鄱阳湖作为江豚最大最重要的栖息地,缺水却从来不是威胁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在对鄱阳湖江豚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结论中写到,“从能够辨别的死因分析来看,非法渔具(23.7%)、螺旋桨(19.6%)、疾病(14.4%)和饥饿(13.4%)是主要原因”“……其中无序挖砂非法渔业活动等造成栖息地丧失及栖息地质量下降、鱼类资源衰退和直接导致的伤亡等是长江江豚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报告书上册P520)


而即使有异常低枯水位带来的影响,也都是因为受困于采砂产生的砂坑,“秋冬季,甚至春季水位快速下降,导致江豚较长期受困于砂坑”(报告书上册 P522)

但是,该工程的建设却会对江豚生存带来众多确切的负面影响以及因为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工程设计而带来重大的不确定性(这部分将在下文详细引用原文来描述)。所以,如果该工程真的是一个生态工程,那么对于以江豚为主的野生生物的保护便应当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认为给江豚带来的影响是“小弊”而还有其他“大利”,如果那样的话,便是本末倒置,当然也不能称之为“生态工程”。


1.2 宣传话术与项目规模

因为受《长江保护法》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国家理论政策的影响,项目建设单位及支持者一再强调该工程属于“小建设,大保护”,事实确实如此么?从环评报告书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

“鄱阳湖水利枢纽为Ⅰ等大(1)型工程(报告书上册 P75),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它属于水利水电工程中工程等级最高、工程规模最大的工程类型,同属于这个类别的工程还有:三峡大坝、葛洲坝、小浪底、乌东德……这些工程在所有的宣传里用到的都是“超级”、“大”这样的词汇,从来没有人说过这些工程是“小建设”。

当然,同在这个类别中的工程规模差别也很大,但是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总工期7年4个月”、“工程静态总投资1664838.23万元”(报告书上册 P76)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投资166亿,需要7年多时间来完成的Ⅰ等大(1)型工程,竟然说自己属于小建设,实属过分“谦虚低调”


图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等指标



纵观1200多页的环评报告全文,像这样不足以令人信服的悖论还有很多,但是我们现在暂且抛开候鸟栖息地、水文水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将重点放在江豚上。


2. 江豚现状


2.1 概况


长江江豚是唯一而且相对独立的一个江豚淡水种群,也是鼠海豚科所有物种中唯一的淡水种群,因此单单保护好这一个物种,对于已经失去了白豚的长江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全球意义,需要我们足够重视。

而“长江江豚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2013年起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在2021年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长江江豚被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和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标志,加强对长江江豚的保护迫在眉睫”(报告书上册 P499)


2.2 习性与栖息地


“船只对长江江豚存在明显的干扰,特别是船只变速行驶时,起反应更为警觉”(报告书上册 P500)

“在鄱阳湖水域,枯水期长江江豚的目击率与货船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报告书上册 P503)

“鄱阳湖江豚的分布密度是所有区域中最高的,几乎在整个湖区适宜水深范围的水域都有江豚分布”(报告书上册 P509),“尤其是星子县城(现庐山市)至湖口大桥上游水域,江豚分布密度较高”(报告书上册 P510)

而该工程的选址区域恰恰就在上文所述的庐山市到湖口大桥的中间位置。



图二:工程选闸上下游重点位置



2.3 迁移规律


“鄱阳湖与长江干流之间存在由于捕食需求和/或空间需求驱动的江豚江湖迁移行为,这对于鄱阳湖种群遗传多样性维持和干流种群补充,尤其是对干流种群补充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剧烈波动,说明鄱阳湖长江江豚存在较大规模的江湖迁移行为,迁移趋势大致可以归纳为春夏季节,长江江豚由江入湖,秋冬季节,长江江豚由湖入江”(报告书上册 P510)

“江豚江湖迁移的规模在人为因素影响减少的情况下,或可能呈增大的趋势”(报告书上册 P512)

而“工程的阻隔可能会使得长江江豚目前已受干扰的江湖迁移行为进一步减小,长期来看,湖口以下长江干流的江豚分布格局将发生改变,可能增加干流种群的生存风险(报告书下册 P605)


3. 过江豚建筑物


3.1 设计方案没有科学依据


在2012年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对于《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所出具的审查意见中指出,工程对水生生物等造成的影响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而施工方组织多个单位进行研究之后,针对工程可能会对江豚造成的不利影响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便是逐步增加设置了当前方案中的4个60米宽大孔闸。

首先是宽度,设计方案主要依据一些新闻报告个案,如少量江豚曾经穿过南昌八一大桥(桥墩间距48m)、赣江铁路大桥(桥墩间距52m)、信江桥(桥墩间距40m)、金溪湖大桥(桥墩间距70m)、昌邑大桥(桥墩间距60m)等。(报告书上册 P512-515)

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报道的位置都处在相对较窄的河道,更重要的是,大桥的桥墩和水利工程的闸孔完全是两个概念,对于水中的江豚来说,穿越桥墩就是穿过了插在水里的两根柱子,河底的形态是连贯的,而穿越水利枢纽的闸孔便是要穿过类似镶嵌在一堵墙上的方形通道,而这个上下左右都由混凝土浇筑的通道也就是闸室的长度为45米

而再考虑到闸室处的流速流量等水文条件,举一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例子来说,穿过大桥的桥墩就相当于让我们人类从两棵树中间穿过,而过闸则相当于让我们人类爬过一条水流湍急的下水管道。所以让江豚过闸对于它们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目前尚未有专门的长江江豚过闸情况监测研究(报告书上册 P103)


3.2 工程布置的环境合理性自相矛盾


报告书在过江豚建筑物(大孔闸)及船闸的环境合理性分析中存在明显的前后矛盾,其服务于船闸工程的目的昭然若揭。

首先在设计大孔闸时说到,“科研报告考虑鄱阳湖江豚保护区主要位于入江水道右侧,且枯水期江豚习惯聚集于湖区深水区,喜欢在缓水区活动和不同季节迁移的活动习性,在枢纽布置中尽可能考虑将大孔闸布置在河床深槽部位(报告书上册 P103),所以将两个大孔闸布置在了靠右岸的深槽部位。

而在做船闸的设计时提到,“闸址上、下游的入江水道主槽位置自然条件呈现摆动状态,闸上约9km处主槽位于左岸,并顺流逐渐向右岸移动,闸址位置主槽位于右岸,闸下开始主槽又逐渐转向左岸,在闸下约5km处主槽位于左岸”(报告书上册 P104),同时右岸的地形地质条件也不满足船闸的要求。

也就是说,这个深槽位置是弯曲的,而左边上下游大部分都是深槽,右边只有闸址位置是深槽,所以就沿着左岸深槽再把靠近闸址的位置挖深一点,把船闸设计在了左岸。

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如果像上文所描述的,江豚和船都需要深槽河道,他们所需要的水域自然是重合的,这一部分现在安排给了航道。而通过上文我们已经得知船只对于江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根据预测,至2030年,过闸航运量至少增加50%,而到2050年,航运量将会翻倍。必将导致该区域水下噪声强度增大,长江江豚难以靠近这些区域”(报告书下册 P343)

所以,因为航运的影响江豚在工程建好之后根本就无法靠近水利枢纽区域了,更不用说通过闸孔过闸了


4. 其他影响


4.1 施工期影响


“施工期对干流江豚最大的影响来源于对江豚江湖迁移造成困难,会减小江豚江湖迁移的规模”(报告书上册 P115)

“传播航行水下噪声,尤其是快艇和载重运输船对豚类的通讯和回声定位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工程施工期,水域单位面积水面的船舶数量会明显增加,使该水域水下噪声可能会显著增强,可能会导致豚类动物声纳系统功能紊乱,无法定位和巡航,出现意外。引航道疏浚期间,施工设备及船只造成的强大水下噪声,有可能对附近区域的长江江豚造成听觉损伤。部分施工时段,由于施工扰动及水面被侵占,江豚的江湖迁移减小或被阻隔(报告书上册 P115-116)

“工程占地将挤占鱼类栖息地,施工扰动引起水文及水环境变化,导致局部鱼类资源降低,间接影响江豚分布”(报告书上册 P116)

虽然我们通常认为,施工期的影响只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就不存在了,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工程的施工期超过7年,长江禁渔才10年,也就是说江豚好不容易等来的这个专家学者们呼吁建议了好多年才终于落实执行的恢复窗口期,基本被完全错过了。而数十万作出巨大贡献的渔民,又作何感想?


4.2 对长江干流江豚的影响


“湖口下游分布有4个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安徽安庆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安徽铜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南京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和江苏镇江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枢纽运行叠加其他跨湖大桥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减小江豚在鄱阳湖及干流的迁移”(报告书下册 P354)

江湖交流对湖区和干流江豚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能够显著地降低干流种群的生存风险。Huang等(2017)通过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维持当前的种群趋势保持不变,不考虑两湖种群的补充,整个干流种群的平均灭绝时间为25-33年,当实现两湖种群与干流种群每年5%的交流时,可显著地将干流种群的灭绝时间延长至27-49年”(报告书下册 P354)

目前江湖之间仍旧存在迁移交流,并且伴随着十年禁渔的深入和江豚种群的恢复,这种交流规模也可能变大,将更加利好于整个流域的江豚种群。

然而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环评报告中却给出了工程建设后铺设消声材这种对于消除工程负面影响的作用微乎其微的措施,以及人工双向输送江豚个体这种不稳定性极强和后期投入极大的方案建议。如果有这样的思路,在不建设枢纽工程的情况下,对湖口区域的铁路桥和公路桥铺设消声材料以减少对江豚江湖迁移的影响,倒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案。


4.3 对湖区其他水域江豚的影响


枢纽建成后,“一些区域,例如鄱阳湖江豚保护区的老爷庙小区位于赣江北支和鄱阳湖交汇区,是长江干流船舶进入赣江,上达南昌等上游城市的必经之路。区域的船舶数量和水下噪声水平将会显著上升,影响长江江豚栖息地质量,预测丰水期这一区域的江豚数量将会下降”(报告书下册 P352),而老爷庙小区历来是江豚在湖区最集中的活动区域之一(报告书上册 P509)

枯水期,“湖区水位增长后,原本在枯水期无法通行的鄱阳湖东南区域及支流或可能通航,预测会导致区域的噪声水平增长,影响栖息地质量”(报告书下册 P352),而根据历年枯水期江豚调查的结果,位于鄱阳湖东南区域的余干县瑞洪镇三江口水域也是江豚的集中分布区(报告书上册 P509)


5. 零方案预测


“鉴于影响鄱阳湖鱼类资源变动的主要因素——渔业捕捞活动,在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后已全部退出,根据禁渔后的鱼类资源监测资料,当前鄱阳湖鱼类资源已呈明显恢复态势,预测‘十年禁渔’结束后,鄱阳湖鱼类资源能够取得较大程度的增长”(报告书下册 P584)

“鱼类资源较大程度的增长(‘十年禁渔’持续推进背景下)将对鄱阳湖长江江豚的生存产生积极效果(报告书下册 P584)

而同时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对非法挖砂等其他破坏性行为的打击和公众保护意识的提升,江豚将迎来一个恢复窗口期,整个长江流域的江豚有希望逐步恢复到一个稳定的种群状态下,这将成为我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成就


6. 讨  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里也充分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正在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而保护生态不能仅仅成为一句口号,不能成为一件谁都可以披上的华丽外衣,更不能成为破坏者的丹书铁券……

该报告书在评价结论的最后一句说,“本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接受,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建设可行”(报告书下册 P605),但是我们在江豚这里,却看到的是罄竹难书和难以逆料的负面影响。

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尺度在哪里?长江江豚是长江之中最后的水生哺乳动物,是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中国代表性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长江多年以来挖沙、航运、过度捕捞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下,长江江豚种群的延续本已岌岌可危,经不起再多的伤害。这样珍稀而脆弱的生灵,应当受到全社会最高级别的重视和保护

长江已经失去了白鱀豚,在“长江大保护”、实现生物多样性“3030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接受,也不应该接受,将仅存的长江江豚置于灭绝的风险下

而报告书的评价总结里却说环境影响可接受,可接受么?是相对于什么可接受?还是对于谁来说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