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已有账号,使用账号密码登录账号密码登录
新用户请使用 微信登录 创建账号
请绑定手机
说不清是被北回归线上象头山自然保护区这片神奇的绿色所诱惑,还是被绿色营开发的自然教育课程所吸引,抑或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神奇力量,让我毅然决然地报名了千里之外的“2021象头山自然教育实训营”。
青山绿水第一面
为期五天的实训营在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宣教中心开展。从山脚到宣教中心驱车二十几分钟,沿途的山缘时近时远、水声若有若无,只有身姿挺拔的灰绿色桉树像卫兵似的一直守护在路边。
宣教中心与森林公安象头山派出所相伴,坐卧在半山腰。我抵达的那个午后,碧空如洗,阳光灼灼。下车做个深呼吸,顿觉心旷神怡,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于是,放下行李,我便迫不及待地扑进这片山水环绕的所在。
桉树
山水
出了宿舍楼大门,绕过池塘,穿过科普长廊,入口处左边就是“自然教育径”了。
这条步道盘山而上,到顶只有两公里多,路面大部分是土路。前半段路隐于林下,这里不仅藏着菌菇的家,还有各路攀缘植物高手,隐身于路边高大的乔木和高低错落的灌丛之中。后半段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盘山路。向左透过荷木和红花荷的间隙,可以极目远眺连绵起伏的群山。而右边的山坡上,从阔叶植物到针叶植物,还有石松和蕨类,给你提供了认识各大类型植物的机会。偶尔露出的山体断层,还可以满足你对石头和土壤的探索,以及对生态类型和生态环境的思考。
阔叶植物
针叶植物
石松和蕨类
途中有几处别具匠心的设计。在一个稍大的拐弯处有一方清冽幽静的小水塘,它可以稍稍满足一下你对湿地环境的探究;半路上建有一个观星台——我们此次结营仪式的地方,它承载了我们共跳热身操、演出和观看科普情景剧、揭秘国王与天使、展示课程优化方案的欢乐,相信它可以在每一个晴朗的月夜,带给你最佳的观星体验。最上面的金娘坪有一大排靠椅,可供你极目八方,听风看月,或者闭目养神,放松心情。
观星台活动
步道两侧分立了许多科普讲解牌,从植物种类,到生境土壤,再到竞争机制,应有尽有。从后面的课程中了解到,这条步道被规划为“生态径四期——徒步初体验步道”。真是冥冥之中来自自然的召唤,让我在初到的那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恰好走过这条“徒步初体验步道”,完成了对象头山山水的初体验。
万千生灵初相见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生态为依托的教育,好的自然教育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象头山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地球北回归线上难得的生机绿洲,更是我国南亚热带一个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即便在温度低至零下的冬日,这里也是一片勃勃生机。
快到宣教处门口,当桥边一树梅花映入眼帘时,你才会觉得诗人张谓写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有多么贴切。抬眼望去,蓝天丽日映衬着似雪的白梅,煞是好看。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在梅花光秃秃的树枝上竟然长着几丛和这个时节不相称的叶子。我借助望远镜观察,还发现,每一丛叶子的枝条与梅枝连接处都有膨大,这难道是另外一种植物长在了梅树枝上?那它是谁?它又是怎么爬到那么高的梅树上去的?在我观察和拍摄期间,还有擅用植物的茎把树叶缝起来筑巢的长尾缝叶莺来光顾了梅花树。这让我忽然想到,难道是鸟儿们的帮忙才让那一丛丛叶子登上了巨人的肩膀?
我的疑问在后面的课程《植物的智慧》讲解中得到了印证——长在梅树上的植物是红花寄生,它是桑寄生科的一种灌木。它成熟的果肉富含粘性,被鸟儿吃了以后排出体外时也很粘。鸟儿如果跑到梅树上来蹭屁股,红花寄生的种子就会粘在梅花树干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就会萌发。这样,爬到梅树顶上的红花寄生就可以一边从梅树上汲取养分,一边占尽阳光的先机,自身也进行光合作用,生长起来。你们说它这样的生存策略是不是很厉害呀?所以,走近自然,多观察,勤思考,大自然有太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梅
红花寄生
长尾缝叶莺
在象头山,山茶科的木荷和金缕梅科的红花荷都是当地的优势树种。前者早已进入果期,后者正在花期。红花荷叶腋生花,花柄反折朝下,每朵花的五簇雄蕊与花瓣齐高,同为鲜艳的红色,盛开的花朵簇拥在一起,仿佛坠在绿叶间的许多风铃。就有叉尾太阳鸟和暗绿绣眼鸟时不时地飞过来采蜜,同时也帮花儿们授粉。上到海拔更高处,我还在红花荷的花丛中看到了橙腹叶鹎和栗背短脚鹎。红花荷的花对鸟儿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暗绿绣眼鸟
叉尾太阳鸟
红花荷
木荷
象头山植物和生境的多样性造就了这里山间飞羽众多,尤以鸣禽为最。有远东山雀,黄颊山雀,红头长尾山雀,北红尾鸲……戴着红耳钉,穿着红底裤,头顶扎个小揪揪的红耳鹎,则绝对是宣教中心一带的领空霸主。它们一天到晚呼朋唤友地飞来飞去,一点儿都不怕人。
象头山的水系属东江流域,除了山顶的水库和各级电站的山塘和水渠,山间有众多溪流飞瀑。当你走在某条生态径上,无论是溯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或者只是在水塘边驻足,都会大概率地偶遇一些溪流鸟类,比如灰背燕尾,白鹡鸰和灰鹡鸰等。
远东山雀
黄颊山雀
红头长尾山雀
红耳鹎
灰背燕尾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处于广东莲花山系边缘,海拔虽只有一千多米,但河谷深切,峰岭陡峻,花岗岩地质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中早已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外衣。垂直分布的峰顶与沟壑,造就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大型鸟类,哺乳动物和两爬动物繁衍生息的庇护所。
自然教育共承传
在实训营的每一天都忙碌而充实。从清晨被窗外的鸟儿叫醒,到夜晚披着星光和月色入梦,当中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体验与讨论。
绿色营开发的《家在象头山》自然教育课程,每一章节,从内容导读着手,都包含了内容详尽又相互独立的许多知识模块。为志愿者学员后期进行课程导入和教学实践设计,做了非常好的铺垫。老师们分享的内容,无论是动植物,还是山石溪流,乃至星辰宇宙,都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好多分享还是他们的亲身经历,经由他们娓娓道来,非常地有带入感,听完很容易让人产生去探索的冲动。
参加这期实训营的志愿者小伙伴,有来自自然教育机构的,有来自大学的,也有来自农场、林场和保护区的;有当地的,也有像我一样远道而来的。每个人都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都怀着对自然教育的热情。听课时积极提问,分享时倾其所有,带队时各显身手,讨论时唇枪舌剑……所谓“爱自然的人总会相遇”,在我们实训营相遇的人,不仅仅爱自然,也爱孩子们。单单凭着这份执着、这份爱,我相信,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校本课程最终一定会完美呈现。
在这次实训营也活跃着好多位保护区的老师——他们既要做好后勤保障,又要上好每一堂课。他们是学员,更是东道主,他们就是象头山这方山水的守护神。
培训间隙,惠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前所长周纪纲老师受邀前来分享多年的自然观察心得。周老师简单而朴实的介绍,流露着他对象头山生物多样性的自豪和呵护之情,也感染了教室里的大家;几十年如一日做护林工作的老护林员也被邀请来分享他的护林故事和心路历程,故事并非惊心动魄,但透过他平凡而朴素的语言,你能感受到护林工作的肩头重任。
结营仪式上有小组表演了保护穿山甲的情景剧,保护区管理局刘副局长看后热泪盈眶,她动情的的发言和寄语也深深地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最后,在我离开象头山的路上,还听说了一位电站退休老人坚守在路边石屋不肯离开这方山水的故事……
结营合影
如果说“老”人的坚守是因为日久生情,那去年才刚来保护区工作的几位小伙伴,他们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这里的山水鸟兽,就更加佐证了山水与人相依相伴的单纯和美好。人们常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我想说“ 青山绿水也需要有人为它们而坚守”。这种扎根保护区、守护大自然的情怀,也正是我们得以开展自然教育的根本。这种代代相传的朴素的自然观,才是我们可以做好自然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
结语
为期五天的实训营很快就结束了,而我们将自然教育课程内容本土化,让自然教育课程落地的工作还会继续。
我们做自然教育旨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自然,经过我们的引导和讲解,让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体验自然,从而爱上自然。一旦他们爱上自然,就会坚持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自然而然地也会思考越来越多关于自然的问题,关于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问题,进而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愿意为保护自然做更多事情。
有了保护区管理局对自然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视,身为志愿者我们,自然非常愿意把自己对自然的体验和感知,把我们所学到的自然科学知识、自然保护的理念和方法,与来到保护区的人分享。而保护区在要求大家服务次数的时候,在服务形式和内容上并不做硬性规定,而是依照志愿者的兴趣爱好、才艺特长,与不同的志愿者约定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这样不仅发挥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让志愿服务个性化,服务效果最大化。我们都为保护区的人性化管理点赞。
德国著名哲人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自然教育亦是如此。我们的实训营和保护区这么多执着而有趣的灵魂,在未来,一定能够唤醒更多的人,来关注、探索、学习和守护象头山这片神奇的绿色,来热爱大自然,一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