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总结|象头山保护区自然教育志愿者管理
2021-02-04 17:05:34

本文转载自象头山保护区微信公众号


当前,我省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十分活跃,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机构的重视。自然教育志愿者的加入为保护区自然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2017年以来,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续组织开展了百余场自然教育活动,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活动主题和形式更加多元化,高素质自然教育志愿者的参与成为象头山保护区自然教育发展的必要补充。


如何招募到合适的志愿者,如何科学合理的管理好志愿者,如何让志愿者带领的活动体现象头山特色化,如何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保护区的活动推进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带着这些思考,象头山保护区在2020年,以自然教育课程培训项目为契机,尝试了全新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把控总体要求


保护区研究制定了《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志愿者工作手册》,对保护区志愿者的定义、保护区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的宗旨、志愿者的招募、志愿者的服务类型、志愿者的使用和评价等做了相关界定,成为象头山保护区未来志愿者管理的重要依据。



组织优质的志愿者培训


象头山保护区在招募志愿者岗位的同时,组织安排高质量的志愿者培训课程,以优质的培训课程吸引优质的志愿者人力资源,力争招募到高素质志愿者人才参加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来,使其在相关岗位上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


这样做既产生了对于象头山保护区具体的工作效益,又生成了保护区的“小公益”与社会“大公益”的良性呼应,形成双重的社会效益。



一对一个性化管理


经过筛选和培训后的志愿者,保护区根据其本身的经历、才能、以及培训收获等,安排一对一的谈话交流,管理者与志愿者之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对方的实际需求,碰撞合作火花,最终达成个性化服务意向,并签订明确服务时限、服务次数、服务内容的《志愿者服务协议》。志愿者按照协议约定内容履行自己的志愿服务,或提供相关的服务产出。



志愿者服务与自然教育活动无缝对接


在个性化管理模式下,保护区对志愿者提供的服务进行梳理汇总,做到心里有数。同时结合保护区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在需要志愿服务岗位的工作和活动中,将志愿者使用提前考虑进去,保证志愿者按时上岗提供服务,使志愿者服务与保护区工作和活动实现无缝对接。这一管理方式尤其适合自然教育志愿者。



公益招募案例


“绿色营&象头山”模式


2020年,象头山保护区与福建绿色营公益组织合作重磅推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校本课程实训营》,这种公益模式的高水平课程开发实训营在业界是不多见的,机会是非常珍贵的。

参加这次公益培训的志愿者要做的事:


参与所有课程的学习
参与圆桌讨论深化修改课程
参与讲座课程聆听伙伴分享
参与针对学生的实践训练
所有小伙伴一起讨论交流自然教育的相关内容
成为象头山保护区的第一批课程志愿者



本次公益实训营于2020年12月底进行志愿者招募,共收到志愿者报名提交信息100余条,通过精挑细选招募到高质量课程开发志愿者36名,他们大都在自然教育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地缘上来自广东、广西、福建、上海、湖南等。



课程培训于2021年1月13-17日进行,绿色营方面由理事长李振基教授带领组成授课导师团队,带着与象头山保护区的自然教育课程研发项目研究成果,以此为蓝本组织培训授课。




在为期五天的培训中,我们通过组织开展研讨式培训,集中志愿者的智慧参与课程开发,将校本课程一起充实完善。在课程培训期间,多名志愿者现场贡献了高质量的专题讲座,对象头山保护区自然教育课程开发和课程完善均做出了有益尝试。



培训期间,我们还安排了实操环节,安排了一批亲子家庭访问者作为实操对象,由学员分组进行实操演练,并做分享汇报。



这五天的培训课程,象头山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包括护林员在内20人,在副局长刘彩琴同志带队下,全程参加,认真听讲,参与讨论,上手实操。




五天四夜整个培训过程是自然教育志愿者与保护区工作者之间的大交流与大融合,产出的除了课程开发方面的灵感和思路,还产生了双方的经验交流、知识交流以及最最难得的情感交流,这些不仅对志愿者意义非凡,也对保护区工作人员意义非凡。



在一对一个性化管理方面,与保护区管理者沟通完成签约协议的志愿者33人,他们未来一年内将以自己的能力和对此次培训的收获,为保护区提供至少3次志愿者服务,服务内容涵盖文章写作、摄影服务、专题讲座、自然教育团队主带服务和助教服务等。




象头山保护区自然教育校本课程实训营,是一个多赢的志愿者公益招募案例,我们也很期待每一位课程志愿者接下来精彩的表现。



供稿:西芹  毛毛虫

图片提供: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