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营员总结 | 蚊子:绿色的夏天,感谢遇见
2018-09-26 19:00:00

坐在嘎唧嘎唧响的长途大巴车里,看着窗外堆积着的墨色棉花糖,我知道,一场风雨即将來临,我也知道,这里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最多不过一个小时。记得有人说过,高原的天气就像姑娘的脸,说变就变。在信号不好,经常处于失联状态的西部乡村,抛去城市的电子干扰,我们学会了从天象变化预估天气,我们懂得了用身体去感知温度。


在衣物的增减中猛然发现,这样的生活,不就是书里说的——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嘛!是啊,纸上得來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路,很多的尖叫声都是因为我们寻到了只在书上见过的生物,因为亲眼目睹,因为静心观察,它们不再只是一个个传说,不再只是一张张图片,而成为了一段段立体完整,有声有色的回忆。


旅程将结束,恋恋不舍地盯着窗外看这辽阔的大草原和连绵迭起的崇山峻岭,我知道,这片土地,我会再來,但是感受肯定不再一样。


二十二个大学生,十三天的高原调研旅途,我们能留下的,能改变的都太少,但是我们却都被这片土地所感染了,因为它的热诚,因为它的纯朴,因为它的努力⋯⋯


还记得开营第一天初见面时,饱受十几个小时卧铺大巴折磨的小伙伴们都有点蔫坏了,加上初到高原,凡事都小心翼翼的,谁又能想到就是这群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大学生,没过几天居然就可以蹦蹦跳跳、风风火火地和藏民们一块谈天说地跳锅庄呢。一路走来,几件小事,尤为难忘。


营期“全家福”


大 饼,糌 粑 和 牦 牛 酸 奶


-西部最难忘的食物-


如果说,有一种食物可以瞬间增进二十几个人的感情,那我会把这一票投给大饼。第一晚,为了对付米饭供应不足的问题,生活委员在街口的馍馍店买来了一些又白又大还很结实顶饱的大饼,从此,大饼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由于好保存易处理,接下来几天真的是一顿不落地准时准点出现,以前也有在西北吃过类似的饼,却不觉得如此难以下咽,总结了一下,也许是因为不够饿吧,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所有的食物大概都能成为舌尖上的美味。大家每天嚎叫着不吃,身体却很老实地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吃饼环境,大体发展出了两派吃法,酱料榨菜就着吃的干吃法和各色汤水泡着吃的湿吃法。


以后问起——“今晚吃什么?”能回答“吃大饼”的人,不需要确认眼神都知道,十有八九是这届绿色营的营友了吧。这样一种对食物的盲目热爱,真的无关食物本身,纯粹是因为很享受一群人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笑的时光。


营期结束后,带着满满的记忆决定继续上路,走在嘈杂的西安街头,时常有人吆喝着卖“炒面”,这种时候往往会心头一颤。在刚离开的藏区,“炒面”特指炒熟的青稞面粉,是制作糌粑的主要材料。


记得在护林员家寄宿的某天早上,他在外面大吼今天吃炒面,我懒洋洋地窝在被子里心花怒放,猜想着:这是一盘怎样的炒面呢?三丝?牦牛?就这样二十分钟过去了,琢磨着炒面应该做好了,便询问起小伙伴,得到的却是他们的无奈嘲笑“炒什么炒,早餐吃糌粑,你自己去厨房捏!”顿时感到一阵囧,这是多么深的文化差异啊!


糌粑——这小巧却高热量,携带方便,易于制作的面团是高原游牧地区人们的心头好,而对于我们这些东部平原的孩子来说,它虽是食物,却又像是小时候玩的橡皮泥一样可爱。每天早餐时间,姑娘们在帐篷里就开始暗暗比拼,看谁的手艺比较好:加水的份量、捏得快慢、形状美丑、谁的创意比较好,辣子糌粑、酱油糌粑、酸奶糌粑……各式各样的创意菜式在慢慢涌现,在嬉笑打闹的气氛中,糌粑成了我们很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早餐。


最难忘的食物


把牦牛酸奶写进“西部最难忘的食物”,是因为真的觉得很好吃!很喜欢吃!在藏区,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好一桶酸奶招呼前来的客人,吃多了之后就开始私下讨论“为什么每一家的酸奶味道都不一样”,后来忘记是谁,很耿直地告诉我们:“因为每一头牛的体味不一样啊!”仔细想想,的确是这么回事,人吃了不一样的食物,身上也会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啊!只是,隐隐觉得哪里怪怪的。


同样的类比还出现在另一件事上,我小心翼翼地关心住宿家庭的小马驹钉蹄子会不会疼,旁边的格菱妹子就说了一句:“没事的,就跟你做美甲一样。”默默地抬起手,望了一眼自己的指甲,然后开始疯狂大笑,也太形象了吧!


回 到 二 十 年 前 的 小 村 庄

-调研二三事-

巴干乡,我们开展社区调研的主要据点,和以前开车经过的很多西部小城一样,冷清的街道,火辣的太阳,汽车开过能扬起一阵飞土的干燥路面,但又有些不一样,因为我们住下来了。


乡子很小,两条主干道,邻居间多为亲戚,相互都熟络,白天走在路上总能感受到很多眼睛在看着。的确是这样的,虫草季的时候,这里很多人很热闹,而现在这个季节就显得无比冷清,突然来了二十多个年轻人,或是直接住自己家里,或是每天不定时上门唠嗑聊天,乡上的人们多少有些疑惑。


所幸,他们是那么的淳朴善良,说明来历后,便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聊天喝茶,恍惚间,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那个村庄。那些年,爷爷奶奶是小村庄里的外乡人,他们受人照顾,得以立足。后来,他们也一样热情关心其他的外乡人,我们有很多不是亲戚却胜似亲人的街坊朋友。现在,当我也在异乡被照顾时,觉得天朗气清,阳光正好,空气中有爱和关心的味道。



夜晚的乡间小路上小眼睛就更多了,每天开会到深夜,嘴上总是碎碎念着筹委的安排不妥当,但抬头看到这浩瀚无比的星海和不时飞落的流星时,就恨不得一晚上都待在外面了。


高原的城镇基建很差,路灯坏了,就没有再修,大概是因为出入的人流太少了,没有这个需要吧!太阳下山后就仅剩道路两旁房屋的窗户透出微弱的光,耳畔还不时传来野狗的嚎叫,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没有光污染的地方,抬头就可见满眼亮晶晶的美妙夜空,得失取舍就是这个道理了吧!



现在想想,其实这样的西部,不正是一座围城吗?——“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他们像二十年前东部小乡村里的人一样,渴望发展,渴望现代化,孩子们和我们没什么两样,都渴望到大城市读书,每天更愿意与手机作伴,因为那里有更加广阔的世界。


只是我们,在厌倦了城市的千篇一律之后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希望这片洁净的天地能够发展得慢一点,再慢一点。他们,如果真的慢下来了,如果真的能为城市守住这最后一片美景,那么也希望每一个享受美景的人能怀着感恩的心前往吧,无论是情感上的感谢,还是物质上的鼓励,都是释放善意最好的礼物。


爱 自 然 的 人 都 是 好 人


向来觉得自己度假喜欢往山里,没人的地方跑,就是一个挺亲近自然的孩子了。开营前被告知,大部分人都可能是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所以要怀着一颗真诚卑微的心出发。期待很久之后,终于战战兢兢地开始了亲亲自然之旅,渐渐地便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官是多么的不敏感。


原本吵闹的众人突然安静下来,原来,他们是在听鸟叫的声音;快步向前走着走着就越来越少人,原来,他们停下脚步静静地在观察脚边的花朵;天蒙蒙亮就架好望远镜对着对面的山坡指手画脚,原来,他们在眺望那些在山边吃草的岩羊,顺便守株待“豹”,希望可以见到前来觅食的雪豹先生……


半个月后回到家,父亲问起我的收获,我觉得,大概是学到了看自然的新角度,大自然朋友的遇见、相识是一件那么奇妙的事情!原来,每一个生灵都是那么的可爱,无论是挪着屁股窜上窜下的旱獭,还是在风中随风摇摆的各种紫色小花,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自己的个性标识,都是不一样的生命。



写了这么久,发现自己还没有写到这些“爱自然的好人”,其实,营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要感谢的好人。他们帮助“眼瞎”的我寻找山坡上的岩羊,耐心地解释他们的位置,一次次帮我调整望远镜,不断地强调——“请相信你的眼睛,那就是岩羊!那不是乱石滩!”一遍又一遍,直至我终于看清了山坡上那些会跑会动的岩羊,他们才满意地离开,去寻找其他更有趣的生物。


老师们宝贵的经历分享,每次都听得我热血沸腾的旅游经历,还有很棒的沧海桑田理论,岩石地质构造理论,深入浅出的带来很多很棒的知识,丰富了我的旅途,也充盈了一路的风景。还有可爱的格菱——这个植物大佬,不断地和我们分享植物的名称,相互的区别,见我们还是一脸迷茫,最后索性总结出一句:认植物这个东西嘛,跟认人一样,主要还是要看气质!



正当我默默地在思考着离开了三江源,离开了辽阔的大自然,回到大城市该如何延续这种对自然的关爱和传递时,另一个有感染力的人出现了,准确来说,她是个网友、也是个家属、还是个学姐,打开小兜姐微博的那一刻就瞬间被圈了粉,这样一个爱自然爱生活,还很愿意分享快乐的女孩子,怎么能让人不爱呢。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大自然的最大功效在于疗愈,而小兜做的,恰恰就是将大自然的美呈现和分享。原以为大城市就没有了自然的美好,她却用相机和画笔告诉我们,我们缺少的,其实是发现美的眼睛。


周小兜的自然绘画


想起开营时,阳阳说过,作为非生物专业的学生,我们看似和环保,和自然离得很远,但是只要我们想并且相信,就一定可以把绿色的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


西部发呆半月,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依旧迷茫,但只要想到有这么多人都和自己一样努力爱地球,爱自然,爱生活,也就觉得追逐理想生活的道路并没有那么孤独寂寞,反而是鲜花簇拥,阳光明媚。


二零一八,在夏天的艳阳里,冬天的温度下,小心翼翼地遇见你们,一同走过的日子,有欢笑,有感动,有收获,这些,都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


by 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