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已有账号,使用账号密码登录账号密码登录
新用户请使用 微信登录 创建账号
请绑定手机
随着火车向大都市靠近,曾经的生活逐渐向我涌来,我担心嘈杂的脚步声、谈话声、车轮声将密密麻麻地塞满我的生活,我将失去在巴干乡山川草原中感受到的辽阔和宁静。野马老师说,都市人是有精神痛点的。在从自然奔往都市的火车上,此刻我比任何时候都更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越接近城市,越生出玻璃似的质感,坚硬而脆弱,透明却有隔阂。
城市精神何所依?
都市人的生活过于忙碌,物质欲望已经被媒体和各种广告宣传被无限放大而不知满足,相比之下精神却没有跟上脚步。在篝火边偶然听到才昂的一句话:读书看书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也想问,忙碌的生活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钱吗?藏族小哥笑着说,现在钱是个数字。可如何能轻易跳出来呢?北岛写过一首一字诗——《生活》:网。
都市不仅仅只是高楼大厦,而是众多人和关系、规则织成的网。重重压力之下,能够坚持自己特别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容易。
而来到高原,天然地感受到一种原始的灵气,山是屹立千万年的山,当你望向他的时候,它仿佛也在看着你,这时我脑子里就浮现了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惊喜与震撼摄住了我,古人的世界离我们已经很远,在水泥砖墙中念着诗句只能体会到一种朦胧的美,谁能想到而今真实的美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呢!于是历史不再是鸿沟,记忆镌刻在自然山水中传承了下来,在望向它的那一刻,体验到的不仅是此刻的宁静,还有埋藏在记忆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骚动、与千万年的传统和广阔的河山人情达成的情感理解。
面对纯净的自然时,人自觉反观自身,是否身上无用的标签太多了?我们本身是否被一些东西所蒙蔽?虽然不知道原因,可仿佛觉得,自然天生就有去除遮蔽的能力,能让人返回到本真的自我。在其间我自然而然地察觉到自身的渺小、短暂,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才是过客。我忽然能够理解原始崇拜——在远比自己恒久且强大的“生命”(也许,它们的确是另一种生命)面前,如何能不低头呢?崇敬、信仰、习惯传统和原则就是在朦胧的敬意中自然地升发出来,多久以来,此地的人们一直怀着这种敬意生活着,这里就是他们的根。
而城市是很难让人作如是想,你眼看面前的高楼层层垒起又一夜之间被推倒,昨日的重大新闻明日就变成一张废纸,焦点不停漂移、虚幻和真实交织,这里能找到什么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撑呢?根又在哪里呢?并不是说反对发展、抱残守缺,而是觉得人们似乎乐意用各种寿命短暂的标签来代替传统、本源的力量,似乎会在长久的发展中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人们要发展似乎并不能少了一份敬意,游牧文明确实有值得保留的精神财富。
青山绿水涤心灵
藏传佛教包含不杀生、身口意合一等观念,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但自然的陶冶和祖辈相传的习俗,就已经使藏民们有自然而然地具备一些精神特质。简单朴素的生活自然地让人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感觉,并虔诚地相信着什么。而多极化的都市生活则有部分人堕落到更低端,让人们不停地怀疑,怀疑的矛头最终指向自己的生活。像天然而无价的自然,也被社会地位分出了等级。高楼大厦阻挡住路上行人眺望的目光,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坐在顶上看远处的风景。
这里的人和情感,像山脉一样真实和分明,用游牧行负责人李鹏的话说,藏民们像盐一样珍贵,像盐一样平凡。有人说,青山绿水会洗净人们的心灵,从他们的眼睛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吧。初来到山间露营时,她们为我们倒茶、做饭,生怕我们吃得不好,让我觉得相当不好意思。牦牛奶、糌粑、面片汤、满满是牦牛肉的包子……没有哪一样不是用心做的,分量足且都是真材实料,就如招待亲人一样招待着我们。局长还特地让人摘下新鲜的野生植物让我们尝试,一咬下去,酸滋滋的,极爽口。
在玉树遇见热心做善事的喇嘛巴登生根,一踏进他的店里,他就忙得脚不沾地,又是献哈达,又是帮忙装酸奶。店铺墙上挂满了各种照片,为贫苦孩子捐衣服的,帮助旅客的等等,为了更好地帮助游客,他换到了现在这个更大、当然租金也更贵的店铺里来,游客能在此处免费存包等,他并没要求我们钱,但受到这么好的招待,我们完全自发地捐助,支持他做更多的善事;在巴干乡一妹妹家调研时,天色已晚,相识不久的她邀请我们在她家吃饭……几天生活下来,不能不被他们的热情好客打动。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藏民们尚未商业化的的思想、淳朴和对本土的熟悉。随后两天在青海湖的旅行与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司机吹嘘着和自己的故事和本领,自己公司如何厉害,自己对景点区如何地熟悉,游客评价如何地好,美女、金钱不离口,车内播放着迪斯科音乐。青海湖路上的风光美景都糟蹋在这个司机手上了,从音乐品味到话题趣味都让我生出一种厌恶感,和可爱的藏族小哥简直有天壤之别。
有个戴橙色盆帽的小哥直接让我们叫他江江,沿路聊他小时候在哪些地方玩耍、过夜。聊到旱獭的时候,他说,你们怎么不问我旱獭冬天的时候做什么?一幅等了很久都没人问很失落的样子,我们极其配合地问,他才满意地说它们都去冬眠啦,到三四月份才出来如何如何。上山的时候,他带着我们走各种河滩,摘下红色穗子、小西瓜(我不知道那叫什么名字)给我们吃,我们和他聊虫草的事情,他也很愿意分享。还有个叔叔给我们讲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像经常有狼的偷袭,他们如何抵御;他们也曾到过上海的哪些地方等等,当回想的时候,脑子里的是鲜活的印象。
我想这一切都归功于人,是导引者掌握着你对这趟旅途的重要感觉,他赋予了静态的山水以鲜活或糟糕的体验,他的品味和解说、你对他的情感将掺入到你的旅途记忆中,不可分割。藏民的优势,即是熟悉当地,他们自小在此生长,翻一本图鉴,上面的动植物他们都几乎见过,还能讲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这样游客更能记住当地的一草一木。
但同时通过调研也发现一些问题,他们解说的科学性似乎略有不足。因为想到以后若有热爱生态体验的游客来,或是普通游客,称呼一些明星物种的时候,不可能只是说到“这个花”“那只鸟”,或是说一些与外界比较难对接的名词。想象一下游客来了,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动植物的名字,再讲一下和他有关的故事,这样科学性和当地性就结合在一起,不就挺好的吗?
还有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神山的故事似乎比较少人知晓其全部内容了。拯救这个故事传说就在这一代,过了也许就随着滔滔江水一去不返了。
在本次营期中,我从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观察裘丽老师做调研的方法,如何挖掘出痛点,收集到数据衡量,并且从各方面、细致地进行调查。虽然如此,在实际调查的时候,由于缺乏本地立场,很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而这些方向又在老师的指点下不断地改正;在调查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及时向牧民们求证调研,而不是空想或凭经验了事,这也是参与式调研其中一个小启发吧。
营期短暂,但记忆长存,感谢绿色营和参与这次活动的所有的人们。
by 虾米